本文目录一览:
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
【答案】:D 早期常无自觉症状,脾大(巨脾症)常为其突出体征,并伴有乏力、低热、多汗、腹胀等表现。
其他治疗:化疗前如果白细胞数在500×109/L以上,可先用血细胞分离机作白细胞除去术以迅速降低白细胞数,避免白细胞过多可能阻塞微血管而引起的脑血管意外的危险。
临床分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缓慢,根据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数量和症状的严重程度,分为三个期:慢性期、加速期和急变期。其中,大约有90%病人诊断时为慢性期,每年约3%至4%慢性期进展为急变期。
(1)根据病情对症调理饮食病人如有食纳不佳、消化不良时,可供给半流质或软饭,如大米粥、肝末粥、蒸蛋羹、酸奶、豆腐脑等,同时可佐以山楂、萝卜等消导性食物。
骨髓增生异常综合怔有什么症状
1、出血占20%,常见于呼吸道,消化道,也由颅内出血者,早期的出血症状较轻,多为皮肤粘膜出血,牙龈出血或鼻衄,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。晚期出血趋势加重,脑出血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2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表现为血细胞减少、造血功能衰竭,严重时可能发展为髓系白血病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表现为血细胞减少、造血功能衰竭,严重时可能发展为髓系白血病。这种疾病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。
3、MDS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,儿童少见,不过近年小儿病例报告也逐渐增多,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髓衰竭,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减少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,如贫血、感染、出血及淋巴网状系统浸润增生表现,如肝脾、淋巴结肿大。
4、(1)血象常为全血细胞减少,亦可为一个系列或两个系列血细胞减少。(2)骨髓多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。(3)血象和骨髓象有病态造血表现。
5、其中,骨髓增生异常症(MDS)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,其主要特点是骨髓细胞异常增生及分化异常,以及造血功能下降。MDS 可以演变为骨髓增生性肿瘤,称为急性髓系白血病。治疗方面,主要以化疗、造血干细胞移植、免疫治疗等为主。
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症状:起病缓慢,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,最早出现的自觉症状往往是乏力、低热、多汗或盗汗、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。脾肿大可引起左季肋部或左上腹沉重不适、食后饱胀的感觉。
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患者,他们最为常见的症状是脾脏肿大和血细胞升高导致的一些症状。由于骨髓过度的一个增值,那么患者的脾脏会出现肿大。有部分的患者他们是出现巨脾,引起患者出现腹胀消化困难以及便秘等一些典型的临床症状。
本病起病缓慢,脾脏可肿大,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持续增高超过600×109/升,而血小板粘附 、聚集和第3因子功能可减低 ,除外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后即可诊断。
发热:约百分之五十的病人以发热为早期表现,其热型不规则,体温可在35-38度之间,亦可高达39度-40度,伴有畏寒,出汗等症状。发热的原因与成熟粒细胞减少、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继发感染及白血病细胞的过渡增生、浸润有关。
骨髓增生性疾病(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,MPD)为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的疾病,表现为一系或多系骨髓细胞不断地异常增殖。
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(酷似白血病,但骨髓增生很差,病程进展快,常1年左右死亡。)与慢性型。
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
1、其具体临床表现为贫血,可伴有感染或出血,部分病人可无症状。部分患者可有肝,脾,淋巴结轻度肿大,少数患者可有胸骨压痛,肋骨或四肢关节痛。血象可呈全血细胞减少,或任何一系及二系血细胞减少。
2、发热:其次为常见发热,原因不明发热占10%-15%,多数为低热、,与感染无关,高热由白细胞减少所致感染引起。
3、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贫血,常伴有出血或(和)感染。外周血有一系、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,骨髓常有两个或三个细胞系列病态造血。病理活检可见ALPC和骨髓网硬蛋白纤维增多等改变。有染色体畸变。
4、q-综合征主要发生于老年女性,外周血表现为大细胞贫血,白细胞数轻度减少或正常,血小板数正常或增高。骨髓中最突出的改变是巨核细胞发育异常,分叶减少的小巨核细胞明显增多。红系细胞发育异常的表现有时可不明显,可有环状铁粒幼细胞。
5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表现为血细胞减少、造血功能衰竭,严重时可能发展为髓系白血病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表现为血细胞减少、造血功能衰竭,严重时可能发展为髓系白血病。这种疾病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。
6、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髓衰竭,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减少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,如贫血、感染、出血及淋巴网状系统浸润增生表现,如肝脾、淋巴结肿大。如果病情不能及时控制,有很大的几率发展为 白血病。